1. 主页 > 健康 >

“过午不食”出自佛教而非医学

“过午不食”出自佛教而非医学

近日,有媒体报道,杭州29岁的小伙子5年“过午不食”,结果胃粘膜广泛充血糜烂,长了两个巨大的溃疡(直径大于2厘米),还有出血和咖啡色血痂。

这些年,笃信“过午不食”的人不少,主要是因为一直流传的某著名中医专家说“过午不食有益健康长寿”的说法,而反对此说者也多将矛头直指中医。那么,“过午不食”真的是中医推行的养生方式吗?

“过午不食”出自佛教而非医学

“过午不食”出自佛教而非医学

据笔者考证,医家最早谈论“过午不食”者,当推清初三大名医之一的喻昌,他在其医案专著《寓意草》中,介绍一例“血证兼痰证治法”时提到饮食调养的重要性,认为不仅肥甘厚味容易生痰,饮食时间也与痰浊化生相关,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,中午之前阳气渐旺,可助脾运化,不易生痰;午后阳气渐衰,此时再进食,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。

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,喻氏此说有一误区,人体是恒温动物,其消化吸收能力变化与整体健康状态、活动方式和进食品种、数量相关,和自然界的晨昏昼夜变化并不一致。按照现代人的生活节奏,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给出的三餐模式为:早餐营养足,午餐要吃好,晚餐要适量。

喻氏之所以援引佛教“过午戒食”谈病后调护,与他由儒入禅、由禅入医的阅历有关。喻氏在京3年,郁郁不得志,心灰意冷后,削发为僧,遁入空门。诵习佛经同时,他还精研医学,并终于选择“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”之路,蓄发下山,还俗行医,直至终老。因此,喻氏指“过午不食”是出自佛教,其可信度较高。

喻氏之后,多位医家著述,均有类似论述。而除喻氏外,其他医家异口同声直指此说出自佛教而非医学。如陈岐说 “释教过午不食”,王孟英指“释氏有过午不食之戒”,曹慈山讲“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”。

“过午不食”出自佛教而非医学
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jiankang/2388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8069218786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