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米粉一样,风吹饼也是一种米制品
和米粉一样,风吹饼也是一种米制品。将大米磨成粉,放至平底锅上摊平,凝固成一片片圆形的粉膜之后,撒上芝麻粒,再覆一层粉膜。接着用竹片挑起,放至竹匾上晾晒。风吹饼的半成品就完成了。
那年夏天,应该是七月中旬,我在京族三岛的海边行走。当时天气很热,我看到很多村庄在椰林丛中时隐时现。走着走着,忽然间觉得如穿越时空一般,走进了春光明媚的烟雨江南,眼前出现一亩亩水塘,水塘里长满了一片片的莲叶。走近一看,原是竹匾上晾着许多薄饼,它们的形状很奇特,远看就像片片莲叶生长在海边。
这种新奇的体验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种朴素的京族小食品。我向村民打听这种食品的名字,他们用京族话告诉我,叫“宾来”,我觉得有趣,不知道是不是来客人了,就要吃的意思。后来,我进入了江平镇的城北社区,看到有户村民一家都在制作“宾来”,觉得这是极好的探秘机会,因为我一直很想知道京族人的“宾来”是如何制作的。
主人姓陈,六十来岁。他告诉我,京族人以前叫此饼为“宾来”,直到20世纪60年代,才换了名字。老人说,这事说起来,还与中国著名诗人田汉有关系。
1962年春天,国歌的词作者、著名诗人田汉来到京族三岛访问,看到村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一种薄薄的米饼,觉得好奇,就问做饼的老乡,这是什么饼。村民回答“宾来”。田汉听不懂京族话,一时没弄明白。老乡拿出张饼请田汉品尝。田汉吃了一口,很酥很香,回味之时,忽来一阵风,把手上的米饼吹走了。田汉笑道:这饼好薄,风一吹就飘,不如就叫风吹饼吧。
老乡和陪同的人,都感叹田汉不愧是诗人,“风吹饼”三字,生动形象,通俗好记,从此,就一直在京族三岛沿用下来。
我在老陈家边聊天,边看他制作风吹饼。老陈说,风吹饼的制作原料是米浆,但通常不是糯米浆,而是普通的米磨成粉。也有人会在制作时往米粉中加入适量糯米,可以增加黏性。
制作风吹饼的第一步与北方做煎饼果子相似。先用烧饼大的平底勺,舀满米粉浆浇于烧热的平底锅上,以勺底摊平。那一层粉膜,状透明,薄如蝉翼。如果在粉膜上放些肉糜、豆角等馅料,再卷起来,即成另一种美味“卷筒粉”,因其形象像肥肠,亦称肠粉。在卷筒粉上淋上鱼子酱、柠檬汁,再加些许辣椒酱,鲜爽可口,一直是岭南人最常吃的美食。
还有人将粉膜切成面条大小的细丝,再烘干,即成“米粉丝”。拌上螺贝肉、蟹肉、沙虫干或虾仁等,可煮成“粉丝海味汤”,入口更加嫩滑可口,为待客之上品。
如果想做风吹饼,那就在粉膜上洒上芝麻,再浇一层米浆覆盖。待凝固后,不用铁铲,而是用一种竹片轻轻起锅,置入房前的竹匾上晾晒。这样,风吹饼的半成品就算做成了。尽管有两层粉膜,可看起来仍然薄如纸片。
只见老陈手持平底勺,那姿势就像书法家握着大号毛笔,一会儿画一个圈,一会儿写上两个括号。我觉得老陈做得轻描淡写,毫不费力,就忍不住跃跃欲试。没想到,我做的粉膜一团糟,不是摊厚了,就是铲破了。老陈告诉我,看似简单的风吹饼,需要掌握火候,急火慢火都不行,最好是文火,米浆凝固快,又不至烤煳,如何把握全凭经验。另外,把米浆摊成纸一样薄,也有技巧,全凭手上的灵活劲。
房前屋后的竹匾上,铺满了晾晒的风吹饼,远远望去,如莲叶起伏。半成品的风吹饼还不能食用。需等干爽时,另用小炉文火烘烤。用常用的炭火盆烧木炭,一手持风吹饼,一手拿竹扇。竹扇煽出来的风,把炉火的热量传到风吹饼上,同时不断转动面饼,受热的粉饼由原来的透明色,渐渐变成乳白色,饼面上也有膨胀,慢慢地,米粉香、芝麻香四处飘散。香喷喷的风吹饼这才大功告成。
烤好的风吹饼,非常像北方煎饼果子中间的“薄脆”。口感香脆,略带咸味,味道果然好。老陈说,原来的风吹饼,其实就是京族渔民的干粮。出海打鱼若几天回不来,唯一可以带的干粮就是风吹饼了。
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”海边,京族渔家女挑着满筐的如同莲叶似的风吹饼叫卖。竹筐上半部分,是张开的喇叭形,中间细腰,下部直筒状。竹筐里装满了莲叶般的风吹饼。阳光洒在莲叶上,白花花一片,如同洁净的莲花盛开。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jiankang/4376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