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夜里11点还不睡觉,怎么办?
一说起孩子的睡眠,家长的烦恼还真不少。
比如说:
孩子夜里11点还不睡觉,怎么办?
娃夜里总是翻来覆去,是不是睡不好?
月子里的宝宝,睡觉时,要不要叫起来喂奶?
还有很多很多……
其实,这些困扰的根源并不在孩子身上,而是在于家长的想法和做法。
01. 为了保证睡眠时长,让宝宝睡黄昏觉
错误。
常见现象:
因为孩子晚上睡得太晚,或者夜里睡不踏实,家长想让孩子睡个黄昏觉补觉。
事实上,家长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。
并不是宝宝晚上睡不好,需要黄昏觉,而是因为黄昏觉的存在,导致宝宝晚上睡觉的时间越来越晚。
如何纠正黄昏觉?
首先,在孩子出生后3个月内尽早明确昼夜的概念。
正确做法:
早晨,打开窗帘,让宝宝感受到日光,天气好的时候建议每天都出门透风;
宝宝白天小睡,家人不用特意小声说话;
晚上,要把灯都关掉。如果需要留一盏小夜灯,那么功率不能超过8w,且灯的水平位置要低于床面,这样才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刺激。
其次,避免宝宝傍晚时犯困,可以和宝宝玩游戏,增加他们的兴奋度,逐渐延长黄昏觉的睡眠时间,直到与夜间入睡时间保持一致。
02. 为了接觉,经常在孩子哼唧时抱起
错误。
存在这种行为的家长,往往对深浅睡眠不够了解。
人类有两种睡眠状态:
深睡眠,不太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吵醒;
浅睡眠,被吵醒的几率就会大很多。
相较于成人,年龄越小,浅睡眠所占比例更大,深浅睡眠交替也更为频繁。
所以,宝宝睡觉时,哼唧两声、突然翻了个身,很可能就处于浅睡眠状态。
家长在这时候安抚,要么可能把宝宝彻底弄醒,要么宝宝继续睡觉,但他却记住了这种安抚。
长此以往,宝宝都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,使得他们很难睡整觉、容易惊醒。
在宝宝睡觉发出一些动静时,家长不必太紧张,先等一等,很可能过一会宝宝自己就又睡着了。
03. 一定要在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点睡觉
错误。
由于家长们接受的信息源不同,有的深信“晚上9点之前必须入睡”,有的深信“夜里12点之前必须入睡”,否则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。
不妨先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:如果去到和中国有时差的国家,在中国是晚上9点,在当地可能是上午10点,那什么时候分泌生长激素呢?
由此可见,“生长激素分泌有固定时间”的说法,并不是那么可靠。
只要孩子能够获得深度、优质的睡眠,那生长激素自然就会分泌。
04. 担心宝宝睡觉时会饿,频繁叫醒喝奶
错误。
家长生怕宝宝睡时间太长,会饿得低血糖,于是定点把宝宝叫醒喂奶。
后果:
宝宝很可能会养成到点就醒的睡眠习惯,从而出现夜奶频繁的问题;
家长因为宝宝多次的夜奶而不能获得很好的休息。
真相:
健康的宝宝,天生就有感知饥饱的能力,饿了会哭,饱了自然就不吃了。
05. 让宝宝的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,满足自己的期待
不建议。
首先,家长不必太纠结睡眠时长。
2015年,美国睡眠基金会(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)发布过最新睡眠量,有不同月龄宝宝该睡多久的建议。如下图:
以1~2岁的宝宝为例,推荐每天的最佳睡眠时长是11~14个小时,但如果孩子的睡眠时长在9~10或15~16小时之间,也是正常的。
但是,这是所有孩子睡觉时长的平均值,再加上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性,睡眠时长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。为此,家长不必纠结。
其次,关于睡眠质量,动来动去不是衡量标准。
很多家长发现宝宝睡觉翻身、踢被子、哼唧,就觉得他们没有睡好,反观大人,睡觉也很难保持同一个姿势,还可能说梦话呢。
所以,评估宝宝睡得好不好的标准:只要孩子睡醒后情绪良好、进食正常、生长发育正常,那睡眠质量就是良好的。
此外,分享3个让孩子睡得更香的小妙招。
1)尊重孩子自身的睡眠规律。
家长通过日常的仔细观察,记录睡眠时间点,找到宝宝的睡眠规律。
2)家长要在入睡时起到表率作用。
家长从孩子出生时就做表率。比如想让孩子8点半入睡,在这之前的半小时和孩子一起洗漱,全家一起熄灯、躺下。
3)白天有效地、适当消耗能量。
对于大一些的孩子,白天,家长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让孩子活动,尽量多消耗一些能量。
注意!消耗体力要适度,但不能过度,否则孩子过于疲累,也可能影响睡眠质量,这就像咱们成年人有时候所谓的“累过头”,晚上反而睡不着。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jiankang/442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