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主页 > 健康 >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

提起抑郁症,很多人的脑海中会首先浮现出“自杀”两个字,可以说将抑郁等同于自杀了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,一方面是由于人的可得性记忆,即越鲜明的记忆越容易提取。

调查显示,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比例较高,对于此类事件的报道也常见于新闻头条。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较少,以偏概全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DSM-5(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)中对抑郁症的定义如下:抑郁症是一种特殊的心境障碍,临床表现包括心境低落、消沉、悲痛、自卑,严重者会出现自杀企图或行为。

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,严重者可出现幻觉、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。

每次发作至少持续2周及2周以上,甚至可能持续数年,大多数患者都可能会反复发作,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,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。

从DSM-5对抑郁症的定义中可以看出,抑郁症患者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。

但并非所有抑郁症患者的生活都是一团糟,应当看到,抑郁症患者在某些方面相比于正常人是存在优势的,这里主要是指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方式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一、 悲观的现实主义者

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,首先会评估任务的难度、可行性以及预期的结果效价等。

如果说一般人在这几个环节中,普遍会带上一层玫瑰色滤镜,即过于乐观的话,那么,抑郁症患者则是完完全全与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相悖,甚至会在方方面面做好最坏的打算。

当人们知悉了眼前某个任务的全貌与细枝末节时,很难把这件任务搞砸。而抑郁的人做事情更加谨慎,很少会做冒险的行为,所以,这种略带悲观的思维方式,实际上是一种优势。二、 内在归因方式

归因是指人们对于事件的结果,寻求原因的倾向。在心理学家海德看来,每个人都是朴素的心理学家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他认为行为的原因可以分成两类:一是内在归因,即行为原因在于个人,包括行动者的人格、动机、情绪、态度、能力、努力等;二是外在归因,即行为后果归于他人、奖惩、运气、工作难易等。

1972年,维斯纳提出了归因理论,又增添了另一个方面,即暂时-稳定方面。暂时-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、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。

1979年,他提出“控制点”这一概念,并认为努力、注意、他人帮助等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,属于可控因素;而运气、心境、能力等因素,是无法受人的意志控制的,属于不可控因素。

抑郁症患者普遍固守内在归因方式,在将成功归于自身的努力、能力时会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,继而形成良性循环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但同时也要看到,失败和不如意是人生常态,将这些也都归于内在的话,个体会不可避免地自责、内耗,这样的心境持续太久可能会习得性无助,即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。

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态度,无益于病情的改善,甚至会造成更消极的影响。三、 敏感特质与共情

相对于正常人,抑郁症患者普遍处于高敏感状态,目前研究发现高敏感特质与抑郁二者之间的相关性,但还无法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。

到底是抑郁造成了个体情绪的敏感,还是个体固有的敏感特质让人变得抑郁。

情绪敏感同内向一样,一直以来被社会的污名化,抑郁症患者也被打上了“多疑”“无病呻吟”等消极的标签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

殊不知情绪敏感其实是一个可贵的特质。高敏感人群能够更加细致地处理外界的各种信息,对于周围环境也有非常强大的感知能力和洞察能力。

除了能够敏感地自我洞察,也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十分敏感,所以相较于正常人,抑郁的人同情心及共情能力更强。

抑郁症患者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态度,自我感知无价值,我们应当破除刻板印象,关注抑郁个体的积极方面,这或许能够促使抑郁个体病情改善。

- The End -

作者 | 神奇小小
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
参考资料:《General psychology》
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jiankang/63555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8069218786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