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,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对于脾胃的养护绝对是重
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,我们在养生的过程中对于脾胃的养护绝对是重点,中医认为,疾病的过程就是人体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。外邪是致病的条件,但从养生保健角度来看,正气不足是机体功能失调、产生疾病的根本原因。
道医所讲的脾,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,而是概括了胃、小肠、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(其余的心、肝、肺、肾四脏,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、肝脏、肺脏、肾脏,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、肝木系统、肺金系统、肾水系统)。
▌1、脾「主运化」
脾在五行中属脾土系统,是人体气血的「生产工厂」,生理功能为「主运化」,就是将食物消化成为营养物质(也就是气血),并将其运送到全身各处。
▌2、过思伤脾
历代医家均非常重视脾胃的养生作用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:「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,生气血。」
这就是说脾胃是人体健康的「后天之本」,是五脏气血生化的源头。脾胃功能好坏与人的情志也有密切关系,过思则伤脾。比如,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之所以只活 54 岁就死了,就是因为他过于操劳、思虑过度造成不思饮食、脾胃衰弱,最终导致气血生成不足,撒手人寰。
▌3、脾开窍于口
道医有一个了解人体气血盛衰状况的小窍门,就是观察口唇的色泽。因为脾开窍于口,口唇的色泽代表了气血的盛衰。如果口唇色泽苍白或者暗淡无色,就表明脾气不足,制造出的气血不足,这个人多半是气血亏虚。
▌4、脾胃病症状
脾胃系统的异常,常表现为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食后腹胀、恶心、呕吐、打嗝、烧心、腹泻便秘、胃炎、胃肠溃疡等症状。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症状的有无,来判断脾胃功能是否良好。如果出现了这些症状,说明脾胃系统出了问题,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?
▌5、经络调理
在我们身体里面也蕴藏着调养脾胃的力量。如民间就有「每天按摩足三里,等于吃只老母鸡」的说法,也就是说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。除此之外,也可做腹式呼吸、摩腹部或者静蹲来强健脾胃系。
▌6、养脾食疗
根据天人合一的五行养生文化,道医认为黄颜色、甘甜味、都与脾胃相关,归属于脾土系统,能够调养、补益脾胃之气。所以脾胃不好的人,适宜穿黄颜色的衣服,居室的颜色可多用黄色。饮食上应多吃黄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,如小米、番薯、玉米、南瓜、黄豆等都是滋养脾胃的佳品。
艾灸有6大功效:通经活络、行气血、祛湿逐寒、消肿散结、回阳救逆、防病保健。
古人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灸法虚寒者能补,郁结者能散,有病者能治,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,这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。
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?
宋代医家窦材在《扁鹊心书》中告诉我们:“人于无病时,长灸关元穴、命门穴、气海穴、中脘穴……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。”
以上提到的4个穴位,是温补脾肾、扶养正气、延长寿命的要穴。
关元穴是元气出入的“关卡”。气海穴是阴中之阳、元气之海。
命门穴,顾名思义,它是人体的生命之门,具有温煦、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。尤其是脾胃,更需要有命门之火的温煦,才能发挥正常的运化功能。
我们每天可以用艾条对这4个穴位进行艾灸20 分钟,以皮肤发红为宜,可强壮元阳、理脾和胃,有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。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,平时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。
有人可能会问,这几个穴位我先灸哪个,后灸哪个啊?有没有顺序啊?
有,这个顺序是:先灸上部,后灸下部;先灸背部,后灸腹部;先灸头部,后灸四肢;先灸阳经穴位,后灸阴经穴位。
本文由搜财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搜财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QQ 841991949,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ncrw.com.cn/news/jiankang/23761.html